溪谷的地形
一、岔流與匯流:
溪水的主流在上游分成兩股之處,稱為「岔流」,主流與支流會合之處稱為「匯流」。岔流分為左分流、右分流,匯流由於主流與支流的水量和寬度差不多,容易弄錯,一般視河床較低者為主流。
石厝溝
二、堰壩:
為了把水堵住,或是為了預防砂、岩石溢出,或是為了防止洪水為患而築的人工瀑布,都稱為「堰壩」。堰壩大小不一,小如石垣,大至30公尺、50公尺的攔沙壩都有。
由於溪對河床損壞的程度很嚴重,因此很多溪谷隔不遠便出現一道堰壩,這對於溯溪者而言,是很掃興的事。
大南北溪
三、河床:
有些溪谷上游是有瀑布或峽谷的險溪,到了下游,因河床寬廣,流速也變得平穩,產生了滿佈碎石的大片河床。此類溪谷的兩岸傾斜坡度緩和,適宜露營;若附近有林間小路可通,經常為烤肉、露營的最佳去處。
知本溪
四、岩石堆、滑石與急流:
岩石堆是堆聚大塊岩石的地方,在通過岩石堆時,可用有節奏的步伐跳躍,便不會覺得累。 當流水快速流經河床上的大岩石,會產生類似瀑布的景象。此岩盤並非垂直而是傾斜的,所以瀑布有如滑過去一般,此岩盤即稱為「滑石」,滑石往往產生在比較急峻或傾斜的地方。滑石雖滑,只要留心行走並不困難。 |
松楓溪 |
五、瀑布:
溪谷如果沒有瀑布,溯溪便失去了樂趣,可知溯溪與登瀑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 瀑布種類很多,從小型的50公分、1公尺到大型的30公尺、50公尺,更有超過百公尺的巨大型瀑布。 攀越瀑布有直登與攀岩兩種方式,直登大瀑布和較危險的路線時,必須攜帶繩索、岩釘、鈎環與鎚子等用具。
|
舊斑鳩溪
|
知本溪(雙龍瀑布)
六、板岩:
板岩可說是一塊岩石,一般對凹凸起伏不大且較平而光滑的岩場也稱為板岩,在溯溪和攀岩中經常可見。攀岩時以溯溪溪的鞋底或手掌貼緊岩面,小心攀登。
桑樹溪
七、瀑窟(壼穴):
溪谷中的瀑布由於經年累月有流水沖擊,把底下的地形造成圓窪狀,很像煮飯用的大鍋,這便是瀑窟。
有瀑布的地方不一定有瀑窟,但有瀑窟的瀑布其景色較美。
碇溪
八、峽谷:
峽谷是指溪谷兩岸峽小,岩譬陡峭的地形而。溪流從這狹窄的兩壁之間流過,造成了很多瀑布與深淵,峽谷內有些地方水流急,有些地方也有停滯不動的深潭。 通過峽谷十分困難,需要高超的技術,除了攀岩前進或沿著水邊進行以外,有時還得下水游泳才能通過,沿著水邊前進,水底或水面上有供立足的大石頭很多。
|
佳里溪
|
七里溪 |
石門溪 |
九、裸岩:
若山脊或山斜面的岩石,參差不齊地突出,或者山腹部份成為壁狀者均稱為裸岩。
十、伏流:
有些溪流到了某個地段後會潛入地底,便成為「伏流」,以砂土地帶伏較多。有的河流上游兩岸的岩壁崩塌,支流流入土砂內即成為伏流。 溯溪時溯到上游常因為水消失,便以為沒有水了,但是走了不多久,溪水水有時會再度出現。
|
的成溪(麥飯石河床) |
十一、深潭與淀(ㄉㄧㄢˋ)潭:
峽谷中停滯不動的深水域稱為「潭」,其中水滯留而積聚很深的叫做「深潭」,至於水深且幾乎不流動的為「淀(ㄉㄧㄢˋ)潭」(俗稱「死潭」)。 通過溪潭時,通常都沿著水邊前進或攀石而行,有時也要涉水或游泳。此時要注意水的深度與流速,確保安全後才可行動,並使用繩索以確保安全。
|
桑樹溪 |
石厝溝